AD
首页 > 曝光台 > 正文

面包店名字_“工匠精神”不如“市场精神”

[2017-05-12 14:32]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  阅读量:16097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消息说,罗永浩在手机新品发布会上说“M1是我们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我甚是惊讶。罗永浩一向倡导“工匠精神”,但是,一个优秀的工匠,会把“工业设计上的耻辱”卖给消费者吗?可能有...

消息说,罗永浩在手机新品发布会上说“M1是我们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我甚是惊讶。罗永浩一向倡导“工匠精神”,但是,一个优秀的工匠,会把“工业设计上的耻辱”卖给消费者吗?

可能有朋友会说,“工业设计上的耻辱”是指事后回顾,而非罗永浩当时明知M1 是“工业设计上的耻辱”却还卖给消费者。如果是这样,那也说明,罗永浩当时连“工业设计上的耻辱”都看不出来,这岂非不够“工匠精神”?

我并不愿意公开评点罗永浩的手机事业,但罗永浩推广开来的“工匠精神”一词,我一直想说一下。以前没有说,是考虑到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的激动情绪。后来我看到这个词成了很多官员爱说的词,就越来越想说一下了。

“工匠精神”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大概是说在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之类的精神吧。当然,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词,但是它的用法常常有问题。

比如很多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工匠精神”,而瑞士人、日本人就有很强的“工匠精神”,于是他们会对这不争气的民族性浩叹:虽然制造量扩大了,但质量不行,仍然要鄙视。

中国的确在部分产品上质量不如瑞士、日本,但这个责任能怪中国的工匠们吗?

实际上,产品质量并不是工匠决定的,而是市场决定的。

要做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是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的。时间、设备、耐心、精神高度专注,这都是成本。

市场中,无论一个工匠多么具有“工匠精神”,只要市场愿意给他的出价,无法弥补他的成本,他的结局就只有一个:被淘汰。

也就是说,工匠有没有“工匠精神”,要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付出那个价格。

瑞士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有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付出那个价格来买他们的“工匠精神”。

既然有部分消费者愿意购买“工匠精神”的产品,那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争气、努力,把这块市场抢过来呢?

这要看是否合算。这部分消费者算是高端消费者,不多,不一定非要去抢,抢也不一定是你的比较优势。如果这类产品不符合你的比较优势,你非要赔钱去抢,结局是被淘汰。

所以,不抢这一部分消费者,并非是值得批评的民族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