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宏观 > 正文

从共享单车看先后博弈

[2017-07-24 14:04] 来源:中国网 编辑:安远  阅读量:14094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共享单车公司需要雇的人越来越多,不像原来想的那么轻松,估计成本低不了,想盈利不容易。眼看着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扫清多余产能的阶段了,还是有新品牌往市场上投,投放者傻了吗?当然不是,虽然先行者有先机,但后来者还是有机会的。我所在的小区门口的公交车......

共享单车公司需要雇的人越来越多,不像原来想的那么轻松,估计成本低不了,想盈利不容易。

眼看着共享单车已经到了扫清多余产能的阶段了,还是有新品牌往市场上投,投放者傻了吗?当然不是,虽然先行者有先机,但后来者还是有机会的。

我所在的小区门口的公交车站旁,前一段时间又出现了一个新共享单车品牌,整齐的排了一大片,过了好几天还没见少,不过现在也慢慢消化得没剩几辆了。

和以前投放者不同,这个新来者一开始的选址就很好玩儿。先行者首先考虑的是地铁口,上下班的可以快速回家。靠近海边公园的路口边也可以投放,因为到海边公园玩大概还有1公里,潜在消费者多。

而我所在的小区人丁不兴,共享单车已经推行这么些月了,一直没见门口的公交车站投放过。

如果说这家新入品牌太嫩,没做市场调研,也不大可能,毕竟投了这么多钱,怎么可能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我愿意猜测这家企业采取了市场跟随者策略,就跟长跑一样,有人在领跑,有人跟在后面,一直寻找机会。众人一般都会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炮火激烈处拼杀的企业,这些隐形企业受到的关注少,但有一天杀出来,可能会令人吃惊。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新投放品牌水平太差,没有什么战斗力,连往上冲的实力都没有,跟着跑一段时间做做样子给投资者一个交代。

先行者是有代价的,他们冲在最前面,要承担的损失也多,比如摩拜和OFO,被恶意损毁的就很多,还有不少人将它们改造成自家坐骑。

先行者从一无所有中趟出来一条路,有可能走了不少弯路,存在管理不到位、浪费资金的地方。跟随者可以将他们的经验拿来用,少走弯路。

共享单车的运营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据媒体对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分析报道,平摊到杭州市八万多辆公共自行车上,每辆自行车的运维成本约为1000元。当然这是有桩自行车,不知道无桩的运维成本怎么样,现在共享单车公司需要雇的人越来越多,不像原来想的那么轻松,估计成本低不了,想盈利不容易。

有桩和无桩差别巨大,有桩时代,自行车规模是有限的,投放商家都是和政府合作,应该有不少补贴,基本上是独家投放,其他商家很难有机会进入。

在有桩时代,旅游城市杭州算是做得比较成功的,深圳各区都在推广,桩有限,车辆投放有限,骑车往往还找不到车桩,也怕目的地距离车桩太远。欧美也有不少有桩共享单车,但也是不盈利,有的是靠广告位赚钱。

而无桩时代,彻底解放了投放数量,也解放了资本,共享单车表面上看投资并不大,现在最大的共享单车公司估值也不过30亿美元,而像滴滴这种公司一次融资就能达到30亿美元,才有这么多资金想试试。

无桩共享单车这种特性,允许多家公司共存。虽然没有经过像网约车那样的合并,但其实已经分出来领先者,后来者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但硝烟散尽的个性化时代来临,还会有机会。

百事可乐被可口可乐压制了好几十年,好几次差点破产,到上世纪60年代才发力,百事可乐抓住了年轻一代,成功逆袭。

共享单车还处于有什么骑什么的时代,共享单车品牌虽多,各家用颜色很显眼的表明各自区别,但其实说不上什么个性。估计将来要慢慢分化,就跟汽车一样,都是代步工具,但各自会选自己喜欢的品牌,每个品牌的定位和文化都不同。大家同样从地铁口出来,并排有好多辆车供选择,但会选自己喜欢的品牌。

后来者的机会不多,但由于使用了跟随者战略,付出的成本也会小,这也应了一句老话,风险和收益成正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