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产业 > 正文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2017-05-19 11:04]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夏冰  阅读量:14885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能干啥?那么可燃冰是什么呢?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能干啥?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那么可燃冰是什么呢?可燃冰或者说甲烷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被称为“未来的清洁能源”。简单点说,它是一种能源,燃烧时污染小、能量高!

据悉可燃冰储量巨大,所含有机碳资源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此外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事实上,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由于能量密度大,如果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的话,那么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这辆车就能跑5万公里。

由于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的化合物,燃烧后仅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与煤、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产生大量污染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是真正的绿色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绿色清洁战略能源”。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者。

我国可燃冰储量如何?

那么在我国,哪里能找到可燃冰,储量又如何呢?据报道,在我国可燃冰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海域,以及青藏高原、东北的冻土区。据粗略估计,仅南海北部陆坡的可燃冰资源就达到186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油气储量的6倍,达到我国陆上石油资源总量的50%。

通过勘查,2016年,在我国海域,已圈定了6个可燃冰成矿远景区,在青南藏北已优选了9个有利区块,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潜力巨大。而此次试开采地点,正是位于距离香港285公里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下200米的海床中。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为啥此次试采成功意义重大呢?

据悉,尽管可燃冰有巨大的能源优势和储量,但开采极为困难。由于可燃冰要么深埋于寒冷的多年冻土层之下,要么藏身于深海地层,给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美、俄、日等国是可燃冰开发研究较早的几个国家,如美、俄两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可燃冰开发的研究。即便如此,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领域取得成功。2013年时,日本曾尝试进行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工作,虽成功出气,但6天之后泥沙堵住了钻井通道,试采被迫停止。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中国此次试采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试点火成功,到18日为止,已经连续开采八天,日产超过一万方以上,最高日产达到了3.5万方,并且连续稳定出气,所有的指标都超过了预定目标。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中国这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成功,实现了中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上的领跑。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什么时候能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全球首次!中国成功开采可燃冰投资机会在这

根据中国战略规划对可燃冰勘探开发的安排:

2006-2020 年是调查阶段;

2020-2030 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

2030-2050 年,中国的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段。

李金发表示,从目前我们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

哪些产业有望受益?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张学指出,中长期看好上游勘探开发。我国《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力争到2020年天然气消费占比提高到10%,可燃冰的开发将加大天然气的供给,有望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的开发投资的增长。张学指出,目前可燃冰开采商业化仍处在研究阶段,且由于开采成本高,短期内大规模开发可能性较低,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但考虑到可燃冰储量丰富,未来有改变全球能源供给的可能性,长期来看相关上市公司或将大幅受益。由于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来海上油气钻采设备及服务厂商有望首先受益,推荐石化机械、海油工程、杰瑞股份、纽威股份。

长江证券也表示,行业整体来看,坚定看好天然气上游钻采。

(本文综合新华社、央视网、界面、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