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股票 > 正文

红星资本局返利网将借壳ST昌九上市市场份额可能已到天花板

[2020-03-22 14:19] 来源:东方网 编辑:竹隐  阅读量:14018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电商导购平台返利网借壳上市引发媒体关注。据ST昌九3月18日发布公告显示,交易完成后,ST昌九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上海享锐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实控人变为返利网创始人葛永昌。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此前的2018年9月份,返利网运营主体上海中彦信息科技......

电商导购平台返利网借壳上市引发媒体关注。据ST昌九3月18日发布公告显示,交易完成后,ST昌九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上海享锐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实控人变为返利网创始人葛永昌。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此前的2018年9月份,返利网运营主体上海中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彦科技”)曾做过辅导备案登记。当时该公司欲独立上市,但后面没有了结果。

电商分析师认为,借壳上市相对于直接IPO来说要容易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返利网与各大主流电商平台存在着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再加上目前淘宝、京东等平台也在加强内容营销、自建导购平台,未来返利网市场份额增长压力较大。

返利网借壳上市,或为拓展融资渠道

3月18日晚间,ST昌九发布重组预案公告称,将以发行股份及现金购买的方式,购买中彦科技100%股权。本次交易完成以后,中彦科技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格为5.19元/股。

中彦科技辅导备案基本情况表

本次交易中,ST昌九拟向杭州昌信、上海享锐(即上海享锐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实控中彦科技)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募集配套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33000万元,不超过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本次交易中,杭州昌信拟认购配套融资金额预计不超过20000万元,上海享锐拟认购配套融资金额预计不超过13000万元。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将由昌九集团变更为上海享锐,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变更为葛永昌。因此本次交易前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更。也就是说,重组交易后返利网将实现借壳上市,正式登陆A股市场。

返利网首页截图

据悉,返利网的经营模式为,与电商及品牌合作,当用户点击产品链接去对应商家网站下单购物后,商家为此给返利网一笔营销费用,返利网再将这笔费用的大部分以返利的形式返还给用户。

相关信息显示,返利网目前拥有400多家电商合作伙伴,包括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聚美优品等。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中彦科技营收分别为9.27亿元、7.15亿元和6.1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01亿元、1.47亿元和1.51亿元。

中彦科技最近三年未经审计合并报表的主要财务指标

天眼查显示,此前返利网有过三轮融资。2010年,返利网获得由启明创投和迪斯尼旗下思伟投资的千万美元A轮;2014年初,公司获得SIG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公司获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为日本乐天。

关于返利网的经营模式,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返利网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平台的导购引流平台,主要是为各类电商平台进行导流和推广。在当前资本寒冬环境下,借壳上市可以帮助其打通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而在电商导购平台中,返利网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上市公司“值得买”。据近日“值得买”公布的2019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度营业收入为约6.6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约1.17亿元,动态市盈率约80倍。

与电商平台亦敌亦友,增长压力较大

ST昌九在公告中解释此次重组的原因时指出,在本次交易前,上市公司成长性较弱,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在积极寻求业务转型,而第三方在线导购市场受益于国内外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及其他网络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张,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对于此次返利网借壳ST昌九上市,曹磊认为,上市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得更多潜在消费者。另一方面,返利网通过借壳上市比直接IPO要相对容易一些,如果选择直接IPO的话,返利网会困难许多。

同时,曹磊向红星资本局表示,返利网与各大主流电商平台之间保持着亦敌亦友的竞争关系,各大电商平台既希望它引流,又担心它做大。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都在自建基于内容的导购平台、加强内容营销,未来电商平台与返利网的利益划分会越来越向自建平台偏移。

值得买首页截图

ST昌九在公告中披露了返利网存在的经营性风险。比如,返利网的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客户是淘宝、天猫、京东,若未来返利网的导购能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导致与上述电商龙头企业终止合作,或电商企业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等,均可能对返利网的业务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此外,公告还指出返利网可能面临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的不确定性、研发方向存在偏差、关键技术人员流失、技术人才招募不足、用户拓展及留存、稳定运行及网络安全、管理能力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等经营风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