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宏观 > 正文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2017-06-17 10:36] 来源:中新网 编辑:安远  阅读量:16542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中新网新疆轮台6月16日电(耿丹丹尹静刘君)经过近2个小时的盘山翻谷,记者一行所乘坐的越野车在一路漂移中到达了此行目的地——位于天山南麓的吐孜洛克项目物探队的大本营。吐孜洛克位于新疆南部轮台县以北45公里处,是塔里木油田油气勘探重点区域。但......

中新网新疆轮台6月16日电 (耿丹丹 尹静 刘君)经过近2个小时的盘山翻谷,记者一行所乘坐的越野车在一路漂移中到达了此行目的地——位于天山南麓的吐孜洛克项目物探队的大本营。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吐孜洛克位于新疆南部轮台县以北45公里处,是塔里木油田油气勘探重点区域。但这里无数的沟壑断崖、奇峰怪石、险峻河道却让人望而却步。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工作在塔里木油田勘探一线的川庆物探的队员们进入这片“禁区”,逐渐撩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工作环境之险:山高、路陡、弯急

物探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采用相应的地球物理仪器及装备探测地下地层的特性及结构,研究隐藏在地层中的石油及天然气的方法,是油气勘探开采产业链的最前端。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作为川庆物探第四钻井工程队吐孜洛克项目工序经理,李东介绍,在他从事钻井作业的20多年来,吐孜洛克作业区的难、险,都体现在了交通、地形和天气上。

李东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个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高风险项目。这里的基本道路都是河道,山与山之间绝壁多,有很多90度的崖边。”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除了险峻的环境,还得提防恶劣的天气,尽管离县城只有几十公里远,但随时多变的天气让人头痛不已,八九级大风和连续的阴雨天气更是常见,尤其进入6月后,这里基本是洪水季节,使运输、物探作业难度陡增。

“这里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我们更多的还是靠日常经验,看天、听声来判断。如果听到‘轰轰声’,就是洪水要来了。”作为川庆物探第四运输队的副组长,有着十多年驾龄的赵健告诉记者,他对吐孜洛克项目的印象就是山高、路陡、弯急。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负责运输队车辆维修的师傅龙涛告诉记者,在这里,车辆基本一年要换一次轮胎,最容易坏的就是悬挂和底盘,一个月要用掉18升的润滑油。

生活环境之糙:背着设备“打滚”

在物探队大本营,群山中环绕着一片密密麻麻的野营房和临时搭建的帐篷,生活区、工作区、食堂、宿舍都分布于此,队员们在这里生活、工作、休息。

负责这里上百人伙食的曾凤琴大姐告诉记者,每天凌晨4点多,她就要起来准备大家一天的食物,稀饭、馒头、蔬菜……“要保证他们有体力干活。”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李东介绍,每天队员们5点左右就要起床,天一亮,运输车就要拉着队员们往作业点走,大约要花费3-4个小时才能到达。遇到运输车无法通行的地方,队员们只能抬、背着上百公斤的设备、油、水等物品步行前往。

从营地到井位,队员们需要过陡崖、穿河道,有时候碰到没有路的地方,要用铁锹镐头在山坡上铲出脚掌宽的平整道路,或者借助保险绳通过崖壁。遇到峡谷,队员们还要靠绳索,才能确保钻井设备被“飞渡”到山对面。

在吐孜洛克项目每条测线之间,最远有7公里的直线距离,最近的都在2公里以上,但在山区,实际绕行的距离远多于此。

“我们按照测线位置搭建帐篷作为野外临时营地,然后钻井。一段测线可能有几十公里,越远越辛苦,回不到大本营就要就近住帐篷,我们称‘打滚’”。

据悉,截止到6月中旬,队员们已施测完成11478个物理点,完钻927个井位。

物探“铁军”:特别能吃苦,忍得住寂寞

说起这些年的体会,李东笑着说:“在这里工作,就要特别能吃苦,忍得住寂寞。”

吐孜洛克项目井与井之间的距离是40米,有的井深达20米,钻井需要4-5个小时。李东回忆,在山间的石子路上奔波,物探队员们经常10多天就要换一双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钻井点,离驻地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但是我们却花费了3天时间才走到。”

今年49岁的王逵是物探队的HSE管理员(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简称),在这个行业干了近27年的他告诉记者,一般进了山,基本就是失联的状态。水、食物等物资要用车拖,有时候遇到突发情况可能会断水断粮。

探访新疆天山深处的石油勘探“铁军”

王逵回忆,1998年3月,他在山里做测量,后勤保障没有跟上,他就带着十几个人找出去的路,结果遇到大雪。后来他们找到一个小山洼,烧火喝雪水撑了3天,才被救援。“那时20多岁,不知道害怕,现在想想都会后怕。我会经常告诫新来的队员,什么都可以不带,必须带水。”

黄伟是川庆物探第四运输队的政治指导员,他说,在这里工作,队员们很少休假回家,从来不记日期,都把牵挂和思念埋在心里。“运输队经常都是一个人出车送一车人走,然后再等一车人回来,吃饭都没有准点。我经常告诉队员们,我们要饿得、等得、吃得”。

今年59岁的赵国平马上就要退休了,回忆他的工作生涯,他告诉记者,自己感受过55℃的高温,遇过大洪水,经历过各种险情,尤其是承受着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赵国平说:“我的孙子已经6岁了,在这几十年里,我一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只要来工作,我就会把所有的艰苦、难受都扔掉。”(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