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2017-05-28 11:27]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山歌  阅读量:5382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通溪桥村很静,尤其在夜晚。听不到广场舞音乐,看不见图书室灯光。蛙鸣、狗吠、鸡啼和谐悦耳,但总感觉少了点人气。村里共375户,1315人,其中600多人外出谋生,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

【砥砺奋进的五年·蹲点贫困村调研采访】

光明日报记者 唐湘岳

通溪桥村很静,尤其在夜晚。听不到广场舞音乐,看不见图书室灯光。蛙鸣、狗吠、鸡啼和谐悦耳,但总感觉少了点人气。村里共375户,1315人,其中600多人外出谋生,剩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学龄孩子寄宿学校,周末才回。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一阵歌声从山间传来,是村民刘利人边劳作边唱阳戏。

阳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间小调、花灯和傩堂巫师舞唱演变而来。阳戏的音乐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每一句腔的腔末用小嗓高八度唱,很有特色。

57岁的刘利人讲起往事:“18岁那年,老支书刘洪吉把10多个年轻人喊拢来,请阳戏师傅教我们唱,村里买了服装道具,阳戏班子就组织起来了。在村里演,也去外村演,还去隔壁溆浦县演。正月里村里还舞龙舞狮练武术。慢慢的,村里人少了,老支书病死了,戏班子散伙了,文化活动冷清了。”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文化种子在乡村萌动

那村民平常都有啥文化活动?记者走进民居,极少看到书柜和图书。村党支部意识到了不足。村支书刘生廷说:“这些年我们村也抓精神文明,制定了村规民约,但文化活动还是太少了。贫困不能成为忽视文化的借口,我们要反思。不读书看报,眼界怎么会宽呢?不把文化搞红火,人心怎么会凝聚呢?我们得赶紧搞一个农家书屋。”

不怕慢,就怕等,说干就干。

5月9日,会木工的刘建义受村里委托,制作出4个书架。

5月10日,镇文化站站长夏向阳送来了第一批图书。

5月11日,图书上架。

通溪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部二楼。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是目前留在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刘梦建。

2014年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毕业的刘梦建,在长沙打拼了几年回了家乡。“我报考了村里的便民服务员,管图书是我的重要任务。”刘梦建说,“我打算周一到周五全天开放,周六周日下午开放。要多举办读书活动,作文比赛啊、朗诵比赛啊什么的。扶贫队马上要引导贫困户开展种植养殖了,我会推荐农业技术书给他们学。一句话,不能让图书在屋里睡大觉,得让它们活起来。”

5月17日,通溪桥村农家书屋隆重开张。

寂静的村庄,文化的种子在这里萌动。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28日 01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